编者按:2017年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之年”,也是建筑业持续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这一年,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国家主导的行业改革顶层设计落地……一系列关乎建筑业改革发展的大事、政策不断,令业内人士兴奋不已;这一年,建筑业粗放型发展的总体态势依然没有改变、行业质量安全事故频发,企业转型面临的一系列难题待解。
在此,中国建设报·建筑半月谈隆重推出“2017年建筑业十大关键词”,在回顾过去一年建筑业改革足迹的同时,对行业未来转型作一次全景式展望。
1 关键词:中国建造
国家主导建筑业改革顶层设计落地
背景:2017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深化建筑业简政放权改革、完善工程建设组织模式、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优化建筑市场环境、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和加快建筑业企业“走出去”7个方面提出了20条措施,对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分析:首先,《意见》是继1984年之后,时隔32年,国务院专门为建筑业出台的文件,是建筑业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文件。其次,《意见》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给了建筑业一个沉甸甸的、实实在在的“名分”,表达了建筑业全体同仁的心声。近年来,建筑业为国民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实质上一直在发挥着支柱产业的作用。从历年数据也可以看出,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逐年上涨的总趋势一直未变,自2009年以来,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始终保持在6%以上,到2014年甚至超过了7%,建筑业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可谓“名符其实”。《意见》再次将建筑业“支柱产业”地位予以确认,为建筑业进一步改革转型注入了信心。最后,《意见》一方面指出了建筑业“大而不强”的现状,另一方面也希望行业能通过改革发展“由大到强”,并提出了“打造‘中国建造’品牌”的目标,对建筑业未来发展寄予了更高的期待。
2 关键词:“一带一路”
建筑业企业“走出去”步伐进一步加快
背景: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顺利召开,这是“一带一路”倡议下最高规格的国际活动,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由中国首倡、中国主办的层级最高、规模最大的多边外交活动,不仅成果丰硕,而且会议上提出的许多发展构想,将长期主导未来国际经济合作发展大势。
分析:高峰论坛期间及前夕,各国政府、地方、企业等达成一系列合作共识、重要举措及务实成果,成果清单主要涵盖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5大类,共76大项、270多项具体成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写入党章,这充分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高度重视“一带一路”建设、坚定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决心和信心。
对于建筑业企业而言,跟随“一带一路”建设步伐“走出走”、加快海外市场布局,已成为转型“必修课”。
3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
建筑工业化持续推进
背景:2017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包括“工作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3个方面,基本涵盖了目前装配式建筑发展的主要问题,部分内容直指近年来装配式建筑发展的痛点。
分析: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目标及八项任务,使装配式建筑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7年《行动方案》的发布,则为装配式建筑的进一步全面推开扫清了障碍。
《行动方案》的指导性意义十分明显。一是《行动方案》本身目标明确,重点任务紧扣发展关键领域,保障措施契合实际。二是《行动方案》相比前期文件更接地气,说明行业主管部门在文件出台前深入企业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三是《行动方案》对当前行业发展形势的解读非常精准,对行业和产业链各环节发展瓶颈的剖析也十分透彻。
综合考量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推进举措,可以看出,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对于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有着清晰的策略,对于目前面临的问题也有着明确的解决方案和思路。建筑业企业应当在政策的指导下,认真研究跟进策略,抓住转型机遇。
4 关键词:质量第一
建筑业发展步入“质量时代”
背景:2017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印发工程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方案的通知》,将用3年左右时间,开展工程质量安全提升行动。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这部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出台的质量工作纲领性文件,对建筑领域明确提出了提升建设工程质量水平、建设百年工程的要求。
分析: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是改革的重点。可以说,未来,以“质量第一”为价值导向,将成为建筑业深化改革的关键。
国务院办公厅在时隔32年之后国家专门为建筑业出台的“顶层设计”文件——《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中国建造”的理念,专家认为,未来,“中国建造”将与“中国制造”并列,成为推动我国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思想源泉。而打造“中国建造”品牌的第一要义,便是提升工程质量。此外,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年来持续推动行业工程质量安全提升的一系列行动中也可以看出,建筑业正全面步入“质量时代”。
5 关键词:资质改革
“轻审批重监管”管理理念开始崛起
背景:2017年4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通知,取消城市园林绿化企业资质;11月,取消建筑施工劳务资质审批,设计专业作业企业资质,实行告知备案制;12月,发布通知,取消物业服务企业资质核定。
分析:从2017年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推动资质改革的一系列举措可以看出,“淡化企业资质,强化个人执业资格”的行业改革总方向逐步明确“轻审批重监管”的管理理念已经开始崛起。但是,从各方的反馈来看,很多建筑企业显然并没有做好准备。这一方面缘于行业路径依赖,另一方面则要归咎于企业仍没有看清改革大势。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让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因此,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在建筑业市场管理中的表现之一,就是对企业资质做“减法”。企业应该认识到,“淡化企业资质”虽然过程漫长,但总体趋势不会改变。在建筑业从“关系竞争”阶段逐步过渡到“能力竞争”阶段的当下,企业必须要在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的领导下,顺应市场发展要求,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才能取得更进一步发展。
6 关键词:PPP
规范化发展成为焦点
背景:2017年5月,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司法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和证监会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坚决制止地方以政府购买服务名义违法违规融资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政府购买服务的改革方向、实施范围、预算管理和信息公开等事项,严禁以政府购买服务名义违法违规举债;7月,国务院法制办发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条例(征求意见稿)》;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通过各种形式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进行顶层设计和规范管理。
分析:2017年是PPP模式落地的重要一年。经过近4年的改革创新,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一套包括法律、政策、指南、合同和标准在内的五位一体PPP制度体系,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和机构,推出了多批全国示范项目,初步建立了统一的PPP大市场,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但是,在PPP市场快速发展阶段,粗放模式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开始出现,如重数量不重质量、重速度不重风险防控;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吸引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快上、多上项目,支出责任固化;一些地方政府对财政支出把关不严、流于形式,虚化支出上限;一些项目参与方不愿承担运营风险、淡化泛化内容;一些地方政府将纯商业项目包装成PPP项目等。
据统计,截至2017年7月底,全国已签约落地PPP项目投资3.4万亿元,覆盖19个领域,这些项目绝大部分是基础性民生项目。如此多的项目签约落地,如何规范化发展是PPP项目最终能否成功的关键。对此,国家今年连续出台多个文件,规范PPP项目发展,向人们传递了“唯‘真PPP’能长久”的清晰信号。因此,2017年,成为了PPP规范化发展关键之年。
7 关键词:工程总承包
工程建设组织模式改革走向实质落地阶段
背景: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完善工程建设组织模式,加快推行工程总承包,装配式建筑原则上应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政府投资工程应完善建设管理模式,带头推行工程总承包。
分析: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推广工程总承包,进入21世纪后,工程总承包模式的优势日益凸显,开始受到各界的关注。在新常态下,建筑市场发生深刻变化,项目规模大型化、总承包一体化、技术工艺复杂化和产业分工专业化趋势逐步确立,客观上要求工程建设管理系统化、科学化、市场化。因此,工程总承包模式的快速推进,便成为了行业改革转型的重点之一。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建筑业向工程总承包模式转型的趋势已经显现。
专家认为,工程总承包模式之所以在2017年广受关注,除了其有着降低工程投资风险、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益、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等优点之外,主要原因还是其契合了当前社会对建筑业的要求,与PPP模式具有天然的契合度。在基础设施市场崛起的大形势下,拥有工程总承包能力已被看作企业能够承接PPP项目的基础条件。
8 关键词:诚信体系建设
建筑市场秩序进一步完善
背景:2017年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建筑市场信用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要求各级住建主管部门充分利用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完善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地方各级住建主管部门通过省级建筑市场监管一体化工作平台,认定、采集、审核、更新和公开本行政区域内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信用信息,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建筑市场秩序,营造公平竞争、诚信守法的市场环境。
分析:多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大力推进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目前已完成全国全覆盖。该平台被业内人士称为行业监管“大杀器”,其改变了以往建筑业多头管理、无序管理的现状,通过将行业关键要素与资质、业绩等挂钩,形成有效抓手,使主管部门行业监管效率产生质的飞跃,之前有制度而无法落地的局面将不复存在。
此次发布的《暂行办法》共7章、30条,具有六大亮点:一是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的作用被进一步强化;二是解决信用信息公开不及时、不全面等问题,明确不良信用信息公开6个月到3年;三是分类监管企业,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四是建立“黑名单”制度;五是规范信用评价行为,不得设置地方信用壁垒;六是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定期核查,落实不力的将被通报。随着2018年《暂行办法》的施行,行业发展秩序将进一步规范。
9 关键词:“十三五”规划
建筑业改革步入新阶段
背景:2017年4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建筑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内容涵盖工程勘察设计、建筑施工、建设监理、工程造价等行业,以及政府对建筑市场、工程质量安全、工程标准定额、建筑节能与技术进步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工作。《规划》旨在贯彻落实《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阐明“十三五”时期建筑业发展战略意图、明确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推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
分析:《规划》归纳了建筑业的发展成就:设计建造能力显著提高、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成效明显、建筑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行业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国际市场开拓稳步增长和建筑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归纳了建筑业发展的主要问题:行业发展方式粗放、建筑工人技能素质不高、监管体制机制不健全,建筑业仍然“大而不强”;提出了建筑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提出了“十三五”期间建筑业发展的六大目标和九大任务,规划了“十三五”时期建筑业整体改革路径。
参照2014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我们能够看到近年来行业改革取得的成效,更能够全面、系统、深入地理解《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
10 关键词:创新驱动
打造核心竞争能力
背景: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新常态下,建筑业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已成为全行业的共识,面对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压力,行业企业要想谋求长远发展,唯有积极应对、主动适应、创新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分析:对于建筑业企业而言,创新发展绝不是一句空话。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体制创新、文化创新、经营创新和结构创新等各个方面。在建筑业市场化发展步伐逐渐加快的前提下,固守粗放型发展模式、坚守单一施工领域,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于建筑业企业的要求。建筑业要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建筑业企业必须应声而动,这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
以技术创新为例,党的十八大以来,建筑业改革一直在技术创新驱动下,沿着两条路线展开:一是钢筋混凝土现浇体系,二是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装配式建筑具有工期短、易标准化、精度高、绿色节能和节省人力成本等优点,从长远视角来看,建筑业将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驱动下逐步走向融合,形成以装配式为主、现浇为辅的发展模式。这也意味着,近年来在装配式建筑方面形成自己的技术体系的企业已经走在了行业前列。(来源:中国建筑报)